2022年1月8日下午,佛山培文實驗學校召開了2022初中部述職大會。唐督學盛贊本次述職活動具有學術性、創新性、現實性,特作此文。
【不一樣的期末述職】 ——唐榮纘 不一樣的培文佛山實驗學校,期末述職也別開生面,不一樣。 一般的期末述職,往往是全景式的,而我們初中部的則是課題式的,把述職當成了一次教育教學工作行動研究的專題總結,述職會其實是一次課題研究報告會。 有幸參加了這場述職會,感慨萬千,收獲良多。 一是具有學術性。因為是課題式述職,述職會帶有濃郁的研究性,如同參加了一次學術盛會。 從述職課題的內容分類來看,關于教師成長有泓冰老師的《青年教師的成長》;關于教學教研有雙艷老師《學科活動體系建設——研學》,Stone老師的《雙減之下,作業優化與評價》,林杰老師的《主動三清的有效措施》,曉寧老師的《發掘學科學習興趣》,洋洋老師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關于家校溝通有康富老師的《如何做好家校溝通》,方圓老師的《家校溝通之班群管理》;關于班級管理有寶麗老師的《無為——班級管理策略》;關于思想教育有彩娣老師的《別樣的暮省課》,元政老師的《畢業班學生心理特點及應對策略》;關于學生工作有忠海老師的《處理特殊學生問題的策略》。這些課題涉及學校教育教學多個方面,是頗值得研究的。 其學術性,不僅是研究的內容具有學術意義,更主要是述職內容具有理論自覺,是在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理性的闡述,帶有演繹論證邏輯,使得平常所做的工作,散發出理性的光輝。雙艷老師關于研學的課題,從轉變學習方式的高度,在心理學理論的指導下,建構具有培文學校特色的研學課程。理論站位有高度,落地實施有成果。曉寧老師關于學習興趣的課題,基于調查數據,運用前沿心理學理論,學術價值高,聽其述職讓人感覺仿佛是聽一位大學教授的學術報告。 從另一個方向來看,一些課題則是從行動研究上印證了教育教學的理論,是一種歸納論證邏輯。泓冰老師的《青年教師的成長》,論及個人成長規劃時,提出了靈魂四問:想要什么?需要什么?通過努力能實現嗎?我準備好了嗎?結合自己的案例,印證了專業成長的路徑。洋洋老師,從自己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實例,印證了教育心理學的理論指導意義。 學術性還表現在述職報告本身就是一篇學術報告。老師們的述職報告有的是學術論文,有的是經驗總結報告,有的是行動研究報告。Stone老師的關于作業的探討,本身就是一個課題的立項報告。忠海老師的處理特殊學生問題的策略,其中的案例分析相當精彩。 二是具有創新性。這里的創新不是說創立了什么學派,發現了什么理論,有重大的理論貢獻,而是指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體現了創新。林杰老師針對學校倡導的“三清”教學質量管理,摸索出“一卡兩表三層” 的“三清”策略,是一種實踐創新。彩娣老師的《別樣的暮省課》,擴寬了學校暮省課的外延,效用多元,是一種課程創新。忠海老師創造性地把特殊學生劃分為有能力沒態度、有態度沒能力、沒能力沒態度三類,給了我們了解學生的另一個視角。元政老師給班上每一個學生心理特點進行歸類,創造性地進行因材施教。寶麗老師給“無為而治”賦予了新的定義:師生共同商定合理制度,班級管理中最終不需要班主任的存在可以正常運營的方法。 老師們結合實際創造性地運用理論,在實踐中豐富了理論。這些理論也許只是校本性的,但已經是難能可貴。 三是具有現實性。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本次述職的課題都是從生活中來,來自一線教育教學的實際,針對性強,具有現實意義。Stone老師的《“雙減”之下,作業優化與評價》,看這個課題的名稱,就知道它是切近現實的了。元政老師剛接手一個畢業班,從立德樹人的高度,進行《畢業班學生心理特點及應對策略》的課題探討,就是他現實工作的迫切需求。方圓老師的《家校溝通之班群管理》,現實性不言自明。林杰的“三清”課題,更是直面學校的質量管理重難點,探索尤為可貴。洋洋老師的課題來自集團倡導的自主學習六項行動,歸納提煉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策略。 以上是就述職報告的亮點作了評述。其實我更高興的是看到了老師們的成長。 從泓冰老師身上,我看到了年輕教師的成長規律;從雙艷老師身上看到一個研學專家是如何練就的;從Stone老師身上看到團隊教研的力量;從方圓老師身上讀懂了什么叫做愛與智慧;從元政老師身上,我認為他就是我們學校的教育家李鎮西。 葉瀾教授說過,“給自己的職業生涯增添探索、發展的歡樂,使自己的生命和才智在為事業奉獻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更新和發展”。讓我們一起努力,向著骨干教師、卓越教師、教育家型教師的目標,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創造,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