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倡導享受閱讀,享受運動,享受探究。這三享受是令人受益一生的好習慣。享受閱讀是我校三享受之首,熱愛閱讀的人會進行合適宜的自我教育。為了深耕家庭親子閱讀,培養良好的家庭閱讀習慣,也為良好的親子關系搭建橋梁,讓父母和孩子有更深度的思想交流,本學期開始我校將推出周末親子共讀行動,每周推出一篇文章,周末請家長和孩子一起朗讀,并記錄讀后感悟。讓我們一起走進第五期親子共讀。
即使幫助他人,也心懷感恩
作者:林清玄
在通化街入夜以后,常常有一位乞者,從陰暗的街巷中冒出來。
乞者的雙腿齊根而斷,他用厚厚包著棉布的手掌走路。他雙手一撐,身子一頓就騰空而起,然后身體向一尺前的地方撲跌而去,用斷腿處點地,挫了一下,雙手再往前撐。
他一“走路”幾乎是要驚動整條街的。因為他在手腕的地方綁了一個小鋁盆,那鋁盆綁的位置太低了,他一“走路”,就打到地面咚咚作響,仿佛是在提醒過路的人,不要忘了把錢放在他的鋁盆里面。大部分人聽到咚咚的鋁盆聲,俯身一望,看到時而浮起時而頓挫的身影,都會發出一聲驚詫的嘆息。但是,也是大部分的人,嘆息一聲,就抬頭仿佛未曾看見什么似的走過去了。只有極少極少的人,懷著一種悲憫的神情,給他很少的布施。
人們的冷漠和他的鋁盆聲一樣令人驚詫!不過,如果我們再仔細看看通化夜市,就知道再悲慘的形影,人們也已經見慣了。
短短的通化街,就有好幾個行動不便、肢體殘缺的人在賣獎券,有一位點油燈彈月琴的老人盲婦,一位頭大如斗、四肢萎縮癱在木板上的孩子,一位軟腳全身不停打擺的青年,一位口水像河流一般流淌的小女孩,還有好幾位神志紛亂、來回穿梭、終夜胡言的人……
這些景象,使人們因習慣了苦難而逐漸把慈悲蓋在冷漠的一個角落。
那無腿的人是通化街里落難的乞者之一,不會引起特別的注意,因此他的鋁盆常常是空著的。
他為了引起人們的注意,有時故意來回迅速地走動,一浮一頓,一頓一浮……有時候站在街邊,聽到那急促敲著地面的鋁盆聲,可以聽見他心底那悲切的渴盼。他經常戴著一頂斗笠,灰黑的,有幾莖草片翻卷了起來,我們站著往下看,永遠看不見他臉上的表情,只能看到那有些破敗的斗笠。
有一次,我帶孩子逛通化夜市,忍不住多放了一些錢在那游動的鋁盆里,無腿者停了下來,孩子突然對我說:“爸爸,這沒有腳的伯伯笑了,在說謝謝!”這時我才發現孩子站著的身高正與無腿的人一般高,想是看見他的表情了。
無腿者聽見孩子的話,抬起頭來看我,我才看清他的臉粗黑,整個被風霜淹漬,厚而僵硬,是長久沒有使用過表情的那種,后來,他的眼睛和我的眼睛相遇,我看見了這一直在夜色中被淹沒的眼睛,透射出一種溫暖的光芒,仿佛在對我說話。
在那一刻,我幾乎能體會到他的心情,這種心情使我有著悲痛與溫柔交錯的酸楚,然后他的鋁盆又響了起來,向街的那頭響過去,我的胸腔就隨他頓挫頓浮的身影而搖晃起來。
我呆立在街邊,想著,在某一個層次上,我們都是無腳的人,如果沒有人與人間的溫暖與關愛,我們根本就沒有力量走路,不管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我們見到了令我們同情的人而行布施之時,我們等于在同情自己,同情我們生在這苦痛的人間,同情一切不能離苦的眾生。
倘若我們的布施使眾生得一絲喜悅溫暖之情,這布施不論多少就有了動人的質地,因為眾生之喜就是我們之喜,所以佛教里把布施、供養稱為“隨喜”。
這隨喜,有一種非凡之美,它不是同情,不是悲憫,而是眾生喜而喜,就好像在連綿的陰雨之間讓我們看見一道精燦的彩虹升起,不知道陰雨中有彩虹的人就不會有隨喜的心情,因為我們知道有彩虹,所以我們布施時應懷著感恩,不應稍有輕慢。
推薦教師:肖寒老師
最佳辯手
高中統考閱卷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