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家長朋友:
我們的語文課是一套基于意義學習而非機械學習的模式。在意義學習的背景下,假期并不是學習之間的間隙,而僅僅意味著學習的轉型。甚至可以說,假期將可能發展出更為健康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和平時在學校里相對整齊劃一的學習要求不同,在假期里,孩子可以自己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學習方式,并最大限度地減少班級授課制帶來的可能的浪費。
這需要長期的練習,每個假期其實都是練習的機會。因此,不必在乎這個假期孩子學習了多少東西,而要在乎這個假期孩子有沒有開始有意識地挑戰練習。哪怕這個假期,孩子經歷了很大的挫敗,沒有多少收獲,也不必焦慮,因為這種經歷本身就是收獲。 簡單地說:學到多少東西,在一開始不是最重要的。如何學習,以及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這種練習,包括挫折本身,才是這個假期更為重要的學習內容。
經歷了一個多月的學校生活,孩子有理由放松,這是他們應得的獎賞。現在,則是期待他們為未來提前做一筆投資,而這筆投資無論多少,都是可貴的收獲。不要讓焦慮主宰我們。要堅信,沒有一個孩子會在未來墮落!
一、如何幫孩子完成任務呢?
首先,我們要明確作為家長的目標:
(一)我們希望孩子形成清晰而高效的學習流程,并且能夠達到自動化。
這有點類似傳統學習中所謂的“習慣”,但又有本質的不同。在機械學習背景下,習慣往往是孤立的,例如,早起的習慣、字跡工整的習慣、先做完作業再玩耍的習慣等等。而在意義學習背景下,則不強調孤立的習慣,而強調一種簡潔、清晰、高效的流程,更準確地說,是一種確保學習高效進行的生活方式。最終,一個孩子一生是平庸的,還是卓越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生活方式本身。
(二)這種流程或生活方式,不是外部強加的,而是孩子自身在成人的協助下,經過自己長期的摸索逐步形成的。
在傳統學習中,孩子往往是父母或老師意志的執行者,所謂的“自主學習”,本質上仍然是“自覺執行”。但是外部任務,往往會與孩子的天性及需要發生沖突,從而導致低效或傷害。而在意義學習的背景下,這種流程或生活方式,是在成人(父母或老師)的指導和協助下,孩子經過探索自主建構的,它必然經歷一個與孩子的需要相適應的過程,也是一個孩子為了更卓越的人生而自我調整的過程。父母的指導和協助主要體現在:幫助確立任務、提供支持、提供反饋。
1、幫助孩子確立和分解任務
孩子必須完成兩件事:
(1)制作一張作息時間表。
(2)明確假期的總任務,制作任務清單,并對任務進行分解。
一開始,孩子制作的作息時間表或任務清單,很可能不切實際,與自身需要(尤其是生理和心理需要)以及實際能力相互沖突?;蜻^于密集而無法實現,可能以失敗而告終,或過于輕微而缺乏必要的緊張感,而往往以前者居多。
家長的指導主要表現在這幾方面:
(1)孩子制作了初步的作息時間表后,向孩子不斷地提問,以促進他們對作息時間表進行更縝密的思考和調整,使之與孩子的生理、心理需要以及能力相協調。
(2)要幫助孩子形成制作任務清單的能力,所以可以通過提問完善思考,并不用急于干涉。但是,在什么時間完成哪種類型的任務,則可以提供協助。
沒有人天生會制作作息時間表尤其是任務清單,因為這意味著他非常了解自己。我們不是為了讓孩子制作出合宜的時間表和任務清單,而是讓他通過經歷這些而進行學習。這樣,他在未來,會越來越嫻熟地學會時間管理和任務管理。
二、為孩子提供全面的支持
為孩子提供全面支持,主要不是控制孩子,而是為孩子的自我發展創造一個優質的環境。
(一)創設一個優質的學習環境
1.孩子應該擁有自己獨立且安靜的房間或學習空間。
不要讓孩子在客廳里學習,不要讓孩子在飯桌上學習。如果家里比較擁擠,那么,就用屏風或簾子,隔出一個獨立的空間。如果隔出獨立的空間以后,卻無法保持安靜(其他人說話會影響到孩子),那么,就讓孩子使用耳塞。
另外,桌椅本身要足夠舒適,不要把孩子逼到床上去學習。
2.和孩子協商,一起清除學習空間中的干擾因素,即可能導致分神的物品。
無關緊要的雜物(例如玩具等)盡可能地清除,保持桌面的干凈清爽,只保留必不可少的學習用具。
在這里,至關重要的,是在核心學習和核心閱讀期間,即非休息或自主時間內,要將電子產品與孩子相隔離,例如手機、 ipad、隨身聽等。這些應該由父母保管或放在客廳,但父母不應該隨意翻看孩子的手機,要逐漸建立這種信譽。
3.建議家長不要看電視。
如果一定要看電視,或者家里老人要看電視,則建議或者電視放在老人、父母的房間里,或者調低音量。
(二)家庭安排要與孩子的作息時間表相互適應
1.如果父母要上班,孩子在制作作息時間表時,就要與父母的作息時間相協調。例如,一日三餐的時間相對固定。
2.家里來了客人,盡量不要讓孩子出來打招呼,可以對客人做一些解釋。
3.盡量減少計劃外的隨意安排。例如,突然招呼孩子外出吃飯、逛街,或臨時性旅游等等。有旅游計劃應該提前安排好,孩子在做計劃時就把旅游的時間安排在內。
(三)確保每天有與孩子交流的時間
與孩子一起做飯、洗碗,就是交流的機會。也包括休息或自由支配時間一起去散步,飯桌上聊天或晚間聊天等等。
交流注意事項:
1.多聽少說??梢杂幸庾R地控制,與孩子一起交流,孩子說話的時間,應該占到三分之二以上。
2.除非孩子主動咨詢,否則不要與孩子討論學習(那需要另外的約定時間),要相信孩子能自己安排好。哪怕對孩子今天的表現不太滿意,也要相信孩子能夠自我調整。
三、以正確的方式提供反饋
作為一項假期挑戰,父母可以在孩子同意的情況下,與孩子形成一個監督約定。例如,建立一個家庭暮省時間(慎重),對一天的學習進行總結。也可以更靈活和隨機。
(一)繞過態度,針對任務本身進行反饋
父母很容易感受到孩子的學習態度問題,包括容易懈怠。但是,態度問題往往是由能力問題引發的,或者說它本質上也是一個能力問題。而聚焦于態度無助于問題的解決,但父母又能容易接受到態度信息并作出反饋,這是要改善的。正確的作法,是繞過態度,針對任務本身進行反饋。
即,要經常問孩子:“你遇到了什么困難?” 或者:“有需要我幫助的嗎?”
而且,要盡可能地針對小任務而不是大任務進行反饋。孩子遇到的困難往往是非常具體的,例如作業太難或覺得沒有挑戰,缺乏樂趣,讀不懂規定的經典書籍,等等。讓孩子把困難列舉出來,然后提供幫助。
如果孩子持續遭遇問題,家長又提不出好的建議。那么,應該鼓勵孩子向老師求助。老師未必能解決問題,但老師可以向團隊求助。
(二)關注優點和進步,并與愿景結合起來
如果孩子設定了上午 3 小時的學習,結果只堅持了 1 個小時呢?
那么,不要只看到孩子有 2 小時沒堅持下來,而要看到孩子已經堅持了 1 個小時。與其指責他沒有完成 3 小時的學習任務,不如鼓勵他明天繼續挑戰 3 小時。如果連續無法完成,則可以與孩子討論,修改作息時間或任務清單。
如果孩子一開始就完成了 3 小時任務,甚至連續完成了,不要覺得這是理所應當的,這是要加以慶賀的。 如果能堅持一個單元(3 天或 5 天),就可以安排一次外出就餐之類的獎勵,加以慶祝。
孩子一定會有自己的夢想,將每時每刻孩子的努力,與夢想(愿景)關聯起來,激勵孩子。
四、父母常見錯誤及解決方式
(一)關注過多或漠不關心
父母也有和應該有自己的生活,如果對孩子關注過多,就會導致孩子的不安(不自由),妨礙孩子的自主建構。想象一下,一個一天到晚和孩子談論學習的父母有多可怕!相反,如果毫不關心,父母只顧看手機、聚會游玩,或忙于自己的事而不愿意抽出時間來陪孩子,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怎么學習對父母而言是不重要的。還有一種情況,我稱之為“冰火兩重天”,即父母可以一連許多天對孩子不聞不問,一旦閑下來,又密集地關注孩子,并且容易做出負面反饋。
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父母犧牲自己的生活或事業來更多陪孩子嗎?當然不是。
父母和孩子,是各自獨立的個體,最好的狀態,是相互支持而不干涉。因此,每個家庭的情況應該是不一樣的。在這里,關鍵的因素并不是“時間”,而是如何相互對待。天天在一起,孩子未必好,一周見一面,孩子也未必會差。
舉個例子。如果父母工作非常繁忙,怎么辦?許多父母正是因為工作繁忙,才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以減輕壓力的。在這種情況下,并不需要父母犧牲大量的時間陪孩子,恰恰相反,就是要將安排自己學習的權力交還給孩子。父母要做的是跟孩子形成契約,定期或不定期地與孩子進行深度交流。這種深度交流,一周,甚至一個月一次,往往也就夠了。一個深度交流的框架,可以由三個問題構成并形成默契:
1.最近你做了哪些事?
2.接下來你打算做什么?
3.你遇到了什么困難?
通過這種深度交流,父母會與孩子建立起很深的信任。如果孩子比較孤單,則要保持日常一定頻率的電話聯系,電話里盡量少談或不談學習,除非孩子主動談起。主要是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
一旦深度交流進行不下去,問題基本都出在父母身上,可以參看下一條。
(二)不能容忍孩子的懈怠
父母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就是容易看到孩子的缺點,并且很難容忍。哪怕父母是老師也很難例外,這也是我們提供“易子而教”的原因。因為愛,我們會過度聚焦問題,急切地指出來,以嚴厲的方式指出來,期待孩子改進。
可惜的是,孩子往往采用的是自我防衛。久了,父母與子女就進入了對抗模式。而且,彼此都覺得對方有問題,對抗模式就會成為一種習慣,孩子的一生會因此受到重大影響。一旦發現自己與孩子長期處于對抗模式,請及時向學校求助。
我們不了解成長中的孩子(成人也是如此)的心理結構。這種心理結構分為四部分:
1.愿景(目標)
孩子想要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想要打敗別人(這是一個不合適但可以理解的目標),想要完成某一項挑戰。孩子需要對愿景本身進行思考,并化為可執行的目標。沒有轉化為可執行的目標的愿景,往往是空想。時間表和任務清單的意義就在于此:你有夢想?那么,做一份計劃吧!
2.遭遇困難
一旦孩子開始朝向目標,他會發現,世界上的事,沒有想象的那么容易!起不了床、打瞌睡或走神、讀不懂書或看不進去、總想著玩或做其他事情……想想看,你是不是經常也這樣?這時候,孩子的心理很復雜:內疚自責、自我貶低、自欺欺人、懈怠或放棄……這是任何一個人在遭遇困難時的真實反應。
如果孩子做了公開承諾或對父母做了承諾,孩子就可能采取欺騙的方法來避免面對父母。例如,父母下班回來,假裝在學習,父母上班后,則懈怠下來,甚至玩游戲等等??傮w來說,經歷了這些混亂或心理上的混亂,有些孩子自己能夠走出來,堅持完成任務并且越來越好,標志是形成新的習慣,有些孩子就會放棄。
3.發展學習力
遭遇困難時的混亂,是發展的必經階段。然而,經過探索或挑戰,孩子(或部分孩子)將形成新的學習模式或自我管理模式。這意味著,孩子的學習甚至整個生命,進化到了一個新的層次。
這一時期的關鍵,是發展學習力。即平臺已經自我建構成功,現在開始要起飛了。這時候,孩子需要大量的方法上的指導,讓他在學習上突飛猛進。
4.慶典
經過第三個時期,孩子將會獲得成就。這些成就會增強孩子的自信,促成他開始新的自我更新,即再度進入“愿景—遭遇困難—發展學習力—慶典”的循環之中。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容易犯的錯誤有哪些?
一是盲目提升學習目標。
家長往往會“貪得無厭”,比較聰明的做法,是一旦發現孩子目標過高(甚至目標不一定高時),就提醒孩子,目標可能太高,不妨先降低一點,等感覺到能完成時,再逐漸提升。
最忌諱的,是指責孩子:“這么長的假期,你就做這點事?你看看人家鄰居的孩子……”一旦孩子無法達成目標,要學會跟孩子說“沒關系,我們重新調整一下目標”,而不能說“你看,你自己定的目標,自己都完成不了!”或者“我早說了吧?你目標太高了,結果呢?還不汲取教訓?”因為所有這些話的背后,都包含著對孩子生命的否定,孩子當然會奮起反擊,對抗模式就形成了。
二是不能容忍孩子的懈怠。
懈怠是人的本能,高度自覺的人不是不懈怠,而是逐漸發展出自我管理以對抗懈怠的能力,所謂“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 在這里,有兩種錯誤的反應:1、批評指責,或者用父母的辛勞,或別的孩子是如何努力的,來打擊自己的孩子,企圖喚醒孩子的內疚和覺醒。2、不聞不問,“反正你就這樣了,我早看穿你了”。
實際上,孩子需要兩樣東西:接納和鼓勵。
接納是指,父母要承認懈怠是正常的,孩子并不是不努力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