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下午,北大培文佛山學校之培文博雅大講堂第六講《家校溝通,為孩子成長助力》在美的鷺湖營銷中心如約舉行。廣東省骨干教師、深圳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王懷玉老師擔綱主講,50多位家長朋友蒞臨現場聆聽了王老師的精彩分享。
01
一個故事,三個版本
孩子在學校被罰。孩子訴說的經過以有利于自己為一個版本;當事教師的客觀陳述;家長聽到班主任告知后綜合得到的一個版本。當真相未完全清楚時,家校溝通如何做?
王老師給了最好的答案:“辯證對待第三方信息,孩子帶回信息尤其要科學回應,不偏袒孩子,也不要不信任孩子;親子溝通常態化,發現“苗頭”要主動聯系老師,孩子回家后的異常信息要及時和學校教師溝通;講究溝通方式,以尊重為前提,以解決問題為根本目的;爭取主動溝通機會,積極參與班級活動,增進對孩子的了解”。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不深入了解孩子,很多家長根本了解不到孩子在家與校之間的差別,甚至有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表現。不知道這種表現,如何進行有效的教育引導?
王老師深入淺出,給出家校溝通的原則和路徑。
02
承擔職責,把握“邊界”
王老師以耗人的“拖拉”案例剖析。生動形象的講解了“毛毛”拖拉不良習慣形成的原因和家校如何攜手讓拖拉的“毛毛”改掉壞習慣的真實案例。
王老師講到:“基礎教育階段,需養成的習慣很多,但最需要抓的是根本:從小引導孩子做好時間安排,是自我管理的基礎。而父母的情緒管理是關鍵”。
家長們要做好兩個反思:1、家人間對孩子教育的協同一致性如何?2、在我們要求孩子的時候我們對自己是否也有要求?
只有家長以身作則,注重和諧的家庭關系,與學校保持高質量的家校溝通,形成教育合力。我們才能避免5(學校教育)+2(家庭教育)=0的尷尬。學校教育,一個教師要面對幾十個孩子,無法替代家庭教育;只有各自承擔各自的教育職責,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03
攜手共育,朝向美好
家校目標一致的兩方,如何進一步提升教育合力。
(一)常態交流:家長和老師視角不同,契機彌合,盡量減少和避免信息不對等造成的誤會或矛盾。
(二)換位思考:個性化+多元化;彼此尊重;避免情緒化和單向思考。
(三)全局意識:班級立場;學科立場;孩子發展立場 (和班主任一起做土壤培育工作,和學科老師一起做學科素養工作……)。
無論是國家政策導向,還是現實家長教師學生終身學習需求,都呼喚高質量的家校合作。
因此作為家長,一定要騰出點時間,放到自己孩子身上。將家校溝通日?;?,有效溝通,主動、尊重、信任;家庭成員觀念要一致,有分歧的暗地解決,信念一致。
更重要的是將信念要化為行動,家庭成員,要做好榜樣示范。有生活情趣的孩子需要和諧的家庭土壤才能生成,優秀是一種習慣,正視問題,接納當下,積極改進。有一種職業叫做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