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疫情,牽動著舉國人民的心,更涌現出一大批逆行者,奔赴一線,為戰勝疫情帶來曙光。北大培文學子積極參與高明區教育局發起的“致敬疫情下的‘雷鋒’”征文活動,用真摯溫暖的筆觸記錄疫情下的動人時刻,致敬逆行者,701班蔡欣彤同學、702班關卓妍同學榮獲特等獎!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孩子們筆下的感人瞬間吧!
致敬疫情下的“雷鋒”
(文/蔡欣彤 指導老師/李泓冰 )
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平凡人,他們默默奉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帶給我們最樸實的感動。
舍小家,為大家
武漢的金銀潭醫院,是這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后稱新型肺炎)的重點收治醫院。 從2019年12月29日首批7名新型冠轉病毒患者入院以來,院長張定寧幾乎就沒好好休息過,每天凌晨2點睡,4點起。在同事們眼中,他雖然膝關節做過手術,走路有些不穩,但是做起事來卻雷厲風行,性子也特別急。然而,有個秘密,直到這次疫情才被大家知道,張定寧院長之所以性子急是因為生命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其實,他是一個漸凍癥患者,他的雙腿已經開始萎縮,全身慢慢的都會失去知覺。漸凍癥是絕癥,所以他必須跑得更快,才能跑過時間,把重要的事情做完;他必須跑得更快,才能從病毒手里搶回更多的病人。
更令人痛心的是,張定寧的妻子被確診感染了新型肺炎。在同事和病人面前,一向鎮定的他,在去探望妻子的路上哭了。那一刻,他很害怕,害怕與他相伴28年的妻子就這樣離開他。但隨著被確診的患者越來越多,他一刻也不能停下來,更無法陪在妻子身邊。好在1月29日,張定寧妻子正式痊愈出院,這讓他心中的憂慮輕了一些。在后來的采訪中,張定寧內疚地說:“我也許是個好醫生,但一定不是個好丈夫?!本褪沁@么樸素的一句話,感動了無數人。
除張定寧之外,還有許許多多這樣平凡的人,默默奉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帶給我們最樸實的感動。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2020年2月16號這一天是注定不平凡的一天,這是疫情爆發的第70天,武漢封城的第26天,法定復工的第7天。這一天,網絡上傳來許多好消息,“確診人數有下降”、“個別省市交通逐漸恢復”、“有專家預測疫情的拐點即將到來”等等。一件事的發生打破了這一天的激動。
這天凌晨,合肥市看守所綜合大隊民警段玉華,因連續十多日戰斗在“抗疫一線”,終積勞成疾,在辦公室突發疾病,以身殉職。16號凌晨1點14分13秒,段玉華最后一次出現在執勤大樓的監控里。凌晨五點多,執勤同事來上班,發現段玉華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手里攥著一包撕破了包裝紙,但沒來得及打開的速效救心丸。
沒有人知道,今年59歲的段玉華還有僅3個月就能夠退休了。他本可以在節前請假,但作為一名人民警察,段玉華說:“現在看守所的人手不夠,我來頂一頂!況且我也快退休了,等疫情過去,再好好休息!”為看守所采購、維修、執勤消毒、測溫、普及防控知識是這十幾天來段玉華不眠不休,每天堅持認真完成的工作。離世之前,段玉華沒有留下任何信息,沒有和任何人說過一句話,唯一留下的,就是執勤報告上手寫“安全”兩個字。在段玉華犧牲的前一天,合肥天降大雪,一直下到第二天,大雪讓原本空蕩的街頭變得更加冷清。疫情滔天的訊息每天席卷而來,很少有人知道那一天,一位基層民警倒在了抗疫一線。
有些人的頭頂并沒有光環,但這并不代表著他們不偉大。正是因為這些平凡或著本不必為此犧牲的人,挺身而出來保護我們,才使我們生活安寧,這樣的人更令我們肅然起敬。
平凡中閃耀著偉大
2020年1月28日晚,河南開封農民李甫光,叫上了同村的兩個兄弟李凱龍和丁小強,湊齊了1萬元,又將自家地里的1.6萬斤新鮮蘿卜裝上車,連夜運往武漢。10個小時不停歇,終于在第二天中午,李甫光三人到達武漢進城高速收費站,將1.6萬斤胡蘿卜全部捐獻用于一線醫護人員的工作餐。一路的顛簸,艱辛與舟車勞頓,并沒有給他們帶來疲倦,面對采訪,他們憨厚地說:“認定的事做了就不后悔,受點罪不算啥?!比似放c貧富無關、與年齡無關、與身份無關、而是關于一個人的教養。
當個體生命和他人的、集體的、民族的、國家的甚至人類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時,生命便會從平凡中閃耀出偉大。國家危難之際,就是這些“雷鋒”在我們身后,用自己的力量默默地守護著我們、守護著我們的家園,才使國家順利攻克每一道難關。有國才有家,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激勵著我們,深深地打動了我們。我相信在他們的守護之下,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這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致敬疫情下的“雷鋒”
(文/關卓妍 指導老師/ 張萌)
2020新春時,武漢突然爆發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人們都在家隔離不出門,往日喧囂的街市頓時變得冷清起來,沒有了往年春節的熱鬧景象。疫情是嚴重的,疫區也是危險的,只有在家待著才是安全的。這個道理每個人都明白,但仍有一些人放棄暫時與家人團圓,背起行囊逆行而上,奔赴疫情第一線……他們就是疫情下的“雷鋒”——美麗的白衣天使。
當得知武漢醫護人員人手不夠、資源缺乏的時候,無數的醫護人員紛紛向自己的單位發出申請,請求前往武漢治療一線去緩解當地的人員緊張的狀況。正在休產假的醫生申請放棄產假,穿起戰服奔向武漢;有孩子的醫生把孩子送到親戚家,轉身回到工作崗位;更有在火車飛機上正在回老家的醫生找到最近的站的立馬換乘去武漢的票……一句句的“我可以”“我申請”“我愿意”這些話在無數的醫護工作者心潮澎湃,凝聚成面對疫情的第一防線。不管是偉大的白衣天使還是年近古稀的鐘南山院士,面對疫情毫不畏懼,挺身而出,無數的中華民族心中油然而生出一種豪情——中華民族沒有過不去的坎!
轅門外三聲炮響如雷,天波府走出報國將。84歲的鐘南山院士,不懼高齡,奔赴在疫情的第一線。他曾在新聞采訪中提醒老百姓“千萬不能去武漢,危險!”可剛一轉身,他卻奮不顧身地奔向武漢。沒有飛機,就坐動車,沒有坐票,就買站票。我們敬愛的鐘南山爺爺心系疫區,他夜以繼日地在餐車上辦公,處理文件,及時掌握一線情況。即使他年事已高再加上長途的奔波勞累,但他也只是短短的坐在餐椅上小憩一會兒,看著他憔悴的身影,讓我們年少的心靈為之動容!
白衣天使們為了節約時間和精力去幫助更多的新冠患者,為了防止相互傳染,為了節省穿醫護服的時間,有很多美麗的白衣天使剪掉了自己的濃密的秀發,醫療隊里多了許多“光頭女戰士”。他們將責任和使命付諸行動。
他們身在疫情一線,顧不上吃飯,顧不上睡覺,爭分奪秒,與病魔日夜奮戰,堅守職位。每天休息僅兩個小時,累了,困了,就躺在座椅上或躺在地上休息片刻,為了節省物資連身上的防護服都舍不得脫掉。有時連續12小時不去喝水,不去上廁所,生怕吃多了喝多了,一出病區就浪費掉一套防護服,只好憋著,扛著,熬著。
在一線他們身兼數職,除了是一名稱職醫護工作者外,他們還是患者心理輔導員,鼓舞他們勇敢地戰勝病毒。他們在醫院讓患者們跳起了“廣場舞”讓他們通過運動放下內心恐懼,來鼓舞患者士氣;他們是患者最值得依靠的人,當病床上的老人因害怕而流淚時,他們會說“我們一直陪著你”。
當他們脫下那厚重的防護服、手套、口罩和頭套時,那個樣子著實讓人心疼,看到那一雙雙被浸泡的皺巴巴沒有血色的雙手時,看到那一張張臉因長時間戴口罩和護目鏡而留下的深深的壓痕,他們卻笑笑說這是“天使印記”,是他們最美的戰績。
在這陰雨連綿的冬天,千家萬戶因為他們的守護而溫暖,在這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他們離別家人,穿上戰服,義無反顧的決心迎險而上,他們是疫情上的“英雄”相信他們一定能夠戰勝這次疫情平安歸來!
再漫長的黑夜,也替代不了黎明的曙光,再猛烈的風雨也阻擋不了燦爛的陽光,再嚴重的疫情也打垮不了我們中華兒女,被肺炎遮蔽的天空很快就要亮起來了,我相信在白衣天使的守護之下,我們中華兒女一定會迎來美好的明天,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共渡難關,武漢加油,中國加油!讓我們攜手共創美麗家園!